登录
最新主题
» 田哞新作:羅馬書4000字由 林歌 周日 一月 16, 2022 8:45 pm
» 有关“归正神学”中不合圣经真理之处的辩论(一)
由 sunyangwudi 周五 十二月 08, 2017 8:35 pm
» 无奖圣经问答:matrix
由 林歌 周四 八月 25, 2016 8:44 am
» 远离基督教、做个正常人
由 timmy 周三 六月 22, 2016 1:05 pm
» 与宗教人士对话的短信记录
由 Nathanael 周二 六月 21, 2016 11:04 am
» 一层层包装的玩意
由 schleifer 周一 六月 20, 2016 2:30 pm
» 《基督教.皇帝新衣》
由 timmy 周日 六月 19, 2016 4:08 pm
» 自称是上帝呼召的传道人会有“无情型人格障碍”吗?
由 timmy 周日 六月 19, 2016 4:04 pm
» 真正的属灵
由 timmy 周日 六月 19, 2016 4:03 pm
» 按各种标准来评价人?
由 timmy 周日 六月 19, 2016 4:01 pm
» 称杀手为弟兄,可以吗?
由 timmy 周日 六月 19, 2016 4:00 pm
» 没想到世上竟然有好看的中文节目
由 timmy 周日 六月 19, 2016 3:54 pm
» 家庭教会——病得挺重,伤得不轻
由 Nathanael 周二 一月 26, 2016 12:41 pm
» Casual Chat on redemption, repentance, conversion,
由 timmy 周三 十二月 02, 2015 1:11 pm
» 视频:中国教师"扬威"英国:人民就是这样炼成的
由 timmy 周日 九月 06, 2015 1:45 am
» 上帝要基督徒受磨炼?并要基督徒敬拜他?
由 林歌 周三 八月 12, 2015 9:58 pm
» 祈祷的再思
由 talithakoum 周五 七月 17, 2015 3:41 am
» 残害心灵的师道观念
由 黄河边人 周四 七月 02, 2015 10:33 pm
» 一亿美金与一首绝命诗
由 林歌 周二 六月 30, 2015 8:59 pm
» 基督教的核心教义:上帝是耶稣基督的样式
由 timmy 周二 六月 30, 2015 6:39 am
田哞新作:羅馬書4000字
2 posters
第1页/共1页
田哞新作:羅馬書4000字
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e/2PACX-1vQPvMVAEE2nTyR9PkWCFylkB9qMwV9eECLr0fFnPe6tlmFWNnKi-u49gfs5gG9Nwhr5WvhVYXXRbQoM/pub
=============
流暢貫通 羅馬書的每一點
最被誤解的新約書卷
~田哞 2021-11-17 6000字
=============
=======
前言——約翰福音3:16
=======
圍繞羅馬書的巨大誤區,就好像囯王的新衣。當國王巡走在大街上,人們高呼“世上最華麗的衣裳!”有人聲稱他們研究過其布料。有人評論衣服設計有那些巧妙。而這一切,都只是要掩蓋他們的不安全感——免得他們被看成是無能或愚昧的。
同樣,很多人宣稱羅馬書多麽的重要,是他們的人生明燈。他們說已經研讀過,并在其中看到了自己的信仰。神學院老師們也說羅馬書是他們的信仰基石。但他們用真正流暢的人類語言來讀懂羅馬書了嗎?他們花了功夫保證裏面的語言已經不被歪曲了嗎?以致所理解的思路流暢了嗎?
好吧,一切的問題都從1500年前開始......
現代的老闆讓員工們珍惜資源、政府讓人們納稅,靠的是精細的會計系統。在古代沒有會計系統,靠的乃是宗教行爲主義。
在古羅馬,他們曾用一些神明典故來規範人們的行爲。到了第五世紀,這神明典故的系統,被一個新宗教所取代。當時一位羅馬權貴--奧古斯丁--把原來以希臘文化為背景的基督教重新處境化,把它轉變成一個新的拉丁式基督教。
爲了讓她有效的成爲羅馬帝國的行爲規範,很多聖經中的詞語被冠以新的定義,這些新定義代代相傳,並寫進了後世的聖經希臘文詞典裏。今天,這些詞典仍然影響著拉丁教會的很多更正派支流。
例如約翰福音三章16節:
神愛世人, 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 叫一切信祂的, 不至滅亡, 反得永生。
這裏有兩個關鍵詞被改變過定義——滅亡和永生。
在約翰福音三章的上文,耶穌回答尼哥底母的提問,而内容延續了約翰第一章開宗明義的重點:基督是獨一的上帝啓示者。
約翰福音三章裏耶穌對尼哥底母說:
12 我對你們說地上的事,你們尚且不信,若說天上的事,如何能信呢? 13 除了從天降下仍舊在天的人子,沒有人升過天。 14 摩西在曠野怎樣舉蛇,人子也必照樣被舉起來, 15 叫一切信祂的都得“永生”。
這裏的人子是當時對基督的稱謂(按以諾書)。約翰在這裏再次强調基督是上帝的唯一啓示者。而這位帶來上帝真相的基督,正要藉著祂本人在肉身上對上帝真面目的顯露,來開闢一個嶄新的時代,即是基督的國。福音書之所以是記錄福音,這個福音正是指基督君王的降臨,并且藉著在祂身上的啓示,開闢了一個新的時代。
這裏耶穌提到了遠古的以色列人因在曠野裏懷疑上帝的信實而被蛇咬死,而那些看到摩西的銅蛇者卻得以存活。那些相信接受這位耶穌就是那位來臨的君王基督,接受祂所啓示的新時代者,將不會像那些在曠野荒廢人生的以色列人。這裏被改變定義的“滅亡”,在新約聖經的其它地方,只要是無法改成“滅亡”的,均正常的被翻譯成“變為無用”。
那些相信耶穌的教導就是基督的啓示的那些人,他們會像進入迦南的以色列人一樣,進入一個充滿基督所啓示的,充滿上帝真實屬性的新國度裏,得著那個基督國度的人生。這裏被改變定義的“永生”,原來是指一個長久的盛世、和活在其中的人生。
那位被舉起的人子,在祂身上展現的真相,要成爲世人的分水嶺,正如摩西向以色列人舉起的那條銅蛇。那些看到人子被舉起而認識上帝真面目的人,不再被他們對上帝的誤解所害。
我們來看看約翰福音三章16節未被拉丁化的意思是:
神愛世人, 甚至將 (唯一能啓示祂的) 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 (耶穌是啓示者基督) 的,不至荒廢 (如同在曠野),反得 (基督) 時代的人生 (如同進入迦南)。
============
羅馬書的第一段對答1:18 - 5:11
——神人關係的救贖
============
保羅在羅馬書用了不少希臘的寫作技巧、並用了希臘人的經濟生活日常用語,來向希臘人和羅馬人表述了和四本福音書裏一模一樣的信息。就是那位基督所帶來的對上帝的啓示,讓人們知道上帝對人類的真實評判,從而讓人們認清上帝的仁義,回歸與上帝的關係。
但是那個需要行爲規範的羅馬帝國,卻把保羅的詞匯拉丁化,把保羅的信息改變成與四本福音書截然不同的一種行爲主義,以致它成了一個截然不同的“福音”。
羅馬書的第一段應答式陳述是1:18 - 5:11,保羅假設一位猶太教拉比向自己質問、并要推倒福音的可信性。
1:18-32 是那位拉比的開場白,他認為那些行為***的外邦人是上帝所厭惡的,是上帝所放棄的。這樣的開場白,透露了這位質問者的身份,因爲這是當時典型的猶太教拉比對外邦人的刻板看法。
從2:1保羅開始反駁說,難道你就一點不***,你自己豈非也通不過這種道德審判嗎。
羅馬書二章1節裏保羅的開場白,讓我們想起了耶穌對法利賽人的指責。
2:1 你這論斷人的,無論你是誰,也無可推諉。你在什麼事上論斷人,就在什麼事上定自己的罪,因你這論斷人的,自己所行卻和別人一樣。
第一段對答裏保羅帶出了人類與上帝修復關係的理由,并非人類的何德何能,而是因爲上帝的仁義本性。
保羅描述這種基於上帝仁義的神人關係,他所用的是希臘人的日常經濟詞匯。在那個不是基於貨幣,而是基於人際關係的社會裏,與恩主的關係是生活的必須;而對恩主仁義的信任,是維繫關係的有效態度。
保羅用希臘人的語言,重申了福音書裏耶穌用比寓來啓示的那位慈愛天父。祂差遣獨生子來尋找失喪的羊;父親對小兒子的愛不是基於小兒子的行爲,而是因爲父親的慈愛本質。
而人要維繫這神人關係的唯一途徑,是接受耶穌所啓示的天父真面目,認清並信任天父的仁義本質——好比祂是一位仁義的恩主,總會恰當的對待祂下面的受恩者。
拉丁教會爲了把羅馬書的内容行爲主義化,改變了一些詞語的定義,比如“稱義”好像是上帝對人類行爲或道德的滿意。實際上它在希臘人的日常用語中是指:恩主對受恩者在關係上感到滿意、或關係上做得對。就如那位接納小兒子的父親,父親對父子關係的滿意,是基於父親的仁義,而不是基於兒子的行爲。
又比如“恩典”一詞好像是氣功師的氣那樣,可以傳來傳去,先傳給拉丁教會的教皇,又讓拉丁教會分發給信衆。實際上“恩典”是希臘恩主們主動建立關係的善意。就如耶穌所描述的天父那樣,祂與人的關係,完全是基於祂單方面的善意,那是基督身上所啓示的上帝本性。
在第五章1-11節,保羅用一段頌贊詞來總結第一段的對答:
......因為所賜給我們的聖靈將神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裡...... 8唯有基督在我們還做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我們既藉著我主耶穌基督得與神和好,也就藉著他以神為樂。
五章第8節裏保羅似乎在重申,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死,是祂以上帝獨生子的身份彰顯了上帝的本性,這個彰顯的結果就是:“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
(關於“罪人”的定義、和十字架的宣示作用,我將在下面保羅的第二段對答中加以説明。)
============
羅馬書的第二段對答5:12 - 8:8
——思想與行爲的救贖
============
羅馬書的5:12 - 8:8,是第二段應答式陳述。
那位猶太教拉比繼續質問保羅,既然神人關係是基於上帝的本性,不是基於人類的行爲,那麽人類是否可以任意妄爲,上帝不管他們嗎?
羅馬書六章1節
這樣,怎麼說呢?我們可以仍在罪中,叫恩典顯多嗎?
保羅在五章12-20節陳述人類行爲的任意妄爲,它的源頭,乃是以亞當犯罪為代表的自作聰明。亞當選擇了自己判斷善惡的人生觀、而沒有等候上帝要給亞當的生命。在此希臘典故中Oedipus的自作聰明、與亞當的自作聰明,正是“罪”一字在這段裏的含義。亞當的自作聰明,他對上帝的判斷、他對人生的判斷、他對人際關係的判斷,招致以他為代表的人類在思維和行爲上的各種問題,如貪婪、爭競、嫉妒、欺詐、剝削、殺戮。
而拉丁教會的奧古斯丁,則把“罪”描述爲一種根源于道德的問題,並發明了“原罪”的概念。他宣稱人的原罪來自亞當夏娃的交配,並由各人父母的交配而傳下。他把羅馬帝國所需要的行爲主義表達得淋漓盡致。
在第六章,保羅提到猶大和敘利亞地區的水禮風俗,那是一個走進水裏,又從水裏走出來的一個儀式。這種風俗代表一個人結束一個人生階段,走到另一個階段;或者結束一種人生觀,走到另一種人生觀。他用水禮的景象,比喻在基督的死和復活上,人們與基督認同。讓舊有的人生觀死去,認同基督在十字架上所表露的上帝對世界的看法。保羅的表達方式是希臘人的概念類比,而福音書裏的説法則是,
“我是用水給你們施洗,叫你們改變心思”、
“神的國來了,改變你的心思”、
“門徒就出去,傳道叫人改變心思”、
“背起你的十字架來跟從我”。
按當時水禮的風俗,它通常有兩種象徵意義——重生與婚姻。約翰記載了它重生的含義,對一種思維的了結、和在另一種思維裏的新生。而在羅馬書第七章裏,保羅暫停了與拉比的對答,轉身向外邦信徒解釋:水禮的含義又好像婚禮一樣,也可以用希臘人的婚禮來理解它。
第六章的水禮景象,給第七章的概念擬人法,埋下了伏筆。保羅所鋪墊的敘述,把人類思維與行爲的救贖方法,推演為一種法則,即向一種思維死,而向另一種思維活;在福音書裏耶穌稱爲“改變心思”。可惜拉丁教會的奧古斯丁把“改變心思”的意思改變成“爲你所犯的罪懺悔”。
在第七章,保羅用了希臘夫子們常用的概念擬人法。他把人的中性思考擬人為“我先生”,而這位“我先生”在比較不同的概念,這些概念又被擬人為故事的其他角色。這裏的角色有“律法先生”和“罪先生”。故事中的“罪”,趁著“我”與“律法”周旋之際,把“我”殺了。被殺的“我”無法擺脫“罪”,他最終慘叫:“誰能救我?”。
保羅用這個生動的故事,結合第六章的“死”和“復活”,最後帶出了兩個問題的關鍵:“罪的律”和“聖靈的律”。可惜我們這個翻譯很不達意。抛開宗教遺留的神秘詞語,罪的律,是亞當自作聰明的、自我判斷的那個世界觀、那個人生觀、那個上帝觀,是基於人類大腦纍積的經驗和認知。保羅和約翰的説法是“屬肉體的”,或者是“地上的”、“黑暗的”。它更爲達意的翻譯應該是“罪的思維”。
第七章裏那個“我先生”所哀求的救贖方法,就是“聖靈的律”,應該翻譯成“聖靈的思維”。
羅馬書的第一段對答是討論人可以安心於上帝的善意,不用擔心上帝對人類心存隔閡,或者説那是讓人類“心靈安康”的救贖。那麽現在第二段對答的結論,則可以説是解決人類“思維觀念”的救贖。而保羅認爲靠這個“思維觀念”的救贖,才能真正解決人類的行爲問題。
再一次,保羅又在重複四本福音書裏的教導了,“聖靈的思維”,正是福音書裏所教導的:屬靈與屬肉體的對比、從天上來與從地上來的對比、光明與黑暗的對比。“神國來了,改變你的心思”,向從地上來的死、向從天上來的活。
保羅似乎沒有解釋何爲“聖靈的思維”,不過四本福音書已經解釋得很詳細。一切人所想象的對於上帝的看法、對於世界的看法、和對於人際關係的看法,都不是來自上帝的,都是來自人的肉體的。在基督降臨之前,這個世界不存在來自上帝的觀點。當基督降臨時,地球上第一次出現了可以向人類表達的上帝的真實觀點,那是表現在耶穌肉身的言行上。用人能理解的方式表達上帝觀點的,只有基督。而和基督一樣瞭解父神心意的則只有聖靈。但聖靈讓人想起上帝的觀點時,也只能用人能夠理解的方式,那個唯一的表達方式就是耶穌的言行。
哥林多前書第二章11節:
除了在人裡頭的靈,誰知道人的事?像這樣,除了神的靈,也沒有人知道神的事。
“聖靈的思維”——應該説這是約翰福音裏説得很清楚的,就是從天上來的,屬聖靈的,那個賜給人的天上的糧,就是基督藉著祂的言行所帶給世界的生命之光。就是基督所啓示的,那個不是來自地上的,而是來自聖父、聖子、聖靈的思維。
那麽,這個“聖靈的思維”到底長什麽樣?爲什麽“聖靈的思維”可以把人們從“罪的思維”中拯救,把他們從黑暗中拯救呢?這個問題似乎超出了羅馬書的論述。我在一個關於馬可福音和三一神論的視頻裏有更詳細的解釋:【基督信仰核心:三位一體(上)】。這個視頻也解釋了馬可筆下十字架的意義,其與保羅在哥林多前書中所描述的十字架意義是一模一樣的。
一如既往,拉丁教會爲了讓老百姓循規蹈矩,她要製造恐懼,她是無所不用其極。第八章裏的“定罪”,意義被改變成“因表現不完美而被判下地獄”;實際上“定罪”的原意是日常的“被批評”、“被否定”。“義”的意義也被改變成“完美的道德水平”,實際上它的原意是日常的“事情做得對”。
“定罪”一詞在新約中總是用來形容人與人之間的否定。在哥林多後書三章裏,保羅形容猶太教對摩西律法的執行為“定罪的職事”。這個詞語是希臘人日常使用的人與人之間的否定或批判。這個詞語在羅馬書8:1-4中是最常被扭曲的,但那裏保羅要説明的是,猶太教拉比沒有資格來否定外邦信徒在神國的地位。正因爲基督教福音出於猶太教的背景,猶太教的拉比看來有權威去否定外邦信徒;而保羅的回答正是:不!
羅馬書八章1-4節
1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穌裡的就不定罪了。 2 因為賜生命聖靈的律在基督耶穌裡釋放了我,使我脫離罪和死的律了。 3 律法既因肉體軟弱,有所不能行的,神就差遣自己的兒子成為罪身的形狀,做了贖罪祭,在肉體中定了罪案, 4 使律法的義成就在我們這不隨從肉體、只隨從聖靈的人身上。
因著人在自己的思維裏,在那個黑暗裏,他是不可能找到一個在自己的思維以外的思維,可以把自己拯救出去的。再多的道理或律法,也無法幫助他們擺脫肉體自有的思維和觀念。他們是不可能悟出上帝的真實想法的,而且那也不是人類大腦能兼容的。
於是,上帝就差遣祂懷裏的獨生子,成爲人類肉體的大腦可以兼容的形狀——祂成了一位有人類大腦的人。在這個兼容的形狀裏,祂成了“救贖罪模樣”的“祭”。摩西的贖罪祭是一種彰顯,是一種表白,是一種宣示;它並不是拉丁教會所傳的那樣,它不是一種交易,它不是一種補償,它更不是一種懲罰。
當耶穌被擧起來的時候,祂所表現出來上帝的真實本質、上帝的真實想法,才能真正有效的把人們從肉體的思維裏解救出來。
基督既然在十字架上顯示了上帝的思維與人類肉體的思維截然不同,那就以上帝的權威把肉體的思維給“否定了”。當充滿上帝本質的基督被定在十字架上時,人們肉體思維裏對上帝一切光榮偉大的構想和誤解,就全然被否定了。人類思維所構想的價值觀、榮譽觀、階級觀,在這位可以被羞辱被虐殺的至高上帝面前,就頓然灰飛烟滅了。
羅馬書8章5-11節是第二段對答陳述的結論
5 因為隨從肉體的人,體貼(原文是思想)肉體的事;隨從聖靈的人,體貼(思想)聖靈的事。 6 體貼(思想)肉體的就是死,體貼(思想)聖靈的乃是生命、平安。 7 原來體貼(思想)肉體的就是與神為仇,因為不服神的律法,也是不能服; 8 而且屬肉體的人不能得神的喜歡。 9 如果神的靈住在你們心裡,你們就不屬肉體,乃屬聖靈了。人若沒有基督的靈,就不是屬基督的。 10 基督若在你們心裡,身體就因罪而死,心靈卻因義而活。 11 然而叫耶穌從死裡復活者的靈若住在你們心裡,那叫基督耶穌從死裡復活的,也必藉著住在你們心裡的聖靈,使你們必死的身體又活過來。
保羅的結論非常明瞭,我也不用多解釋了。只要你是順著保羅的思路走到他的結論,這也就非常明瞭了。這裏的“體貼”是錯誤的翻譯,原意是“思想”、“思維”。
============
福音對外邦信徒的意義
============
結束第二段的對答陳述後,在羅馬書8章9-39節裏,保羅把說話的對象從拉比轉為羅馬書的收信人——外邦信徒。向他們陳述如此的救贖,對他們有何等意義。
福音的本意,是讓人接受耶穌為啓示上帝心腸的基督,從而知道上帝是可親近的;並有聖靈幫助他們披戴基督的心思,讓他們從思維觀念,以至行爲樣式,越來越像基督,體現一個充滿上帝樣式的國度。
在8章31-36節,保羅總結說,我們該如何面對種種的質問呢,我們有如此的救恩,任何一位都無法駁倒它,任何的苦難或迫害也都無法推倒它。
在這一段的結尾,保羅同樣寫了一段頌贊詞:
8:37 然而,靠著愛我們的主,在這一切的事上已經得勝有餘了。 38 因為我深信:無論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權的,是有能的,是現在的事,是將來的事, 39 是高處的,是低處的,是別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們與神的愛隔絕;這愛是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裡的。
保羅再次强調,這一切之所以能實現,靠的就是在基督身上所啓示的上帝的屬性——愛!上帝愛的本質,是救贖的最可靠基石。
============
羅馬書剩餘的部分
============
在第九、第十、第十一章裏,保羅表達了他對自己的同胞們猶太人的憂心。他們就像那位和他辯論的假想的拉比一樣——執迷不悔。
最後在羅馬書十二章的道別裏,保羅不忘再重申救贖的主旨。
羅馬書十二章1-2節
12 所以弟兄們,我以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做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侍奉乃是理所當然的。 2 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
這裏再次顯示保羅的救贖觀,正正就是四本福音書裏的救贖觀:神的國到了,你們要改變心思。
最後我用Thomas Aquinas的一首詩做結束:
天使口糧,成了人們口糧。
如此天糧,破滅地上想象。
何等景象,一切權力所仗,卻是卑微下人模樣。
《完》
=============
流暢貫通 羅馬書的每一點
最被誤解的新約書卷
~田哞 2021-11-17 6000字
=============
=======
前言——約翰福音3:16
=======
圍繞羅馬書的巨大誤區,就好像囯王的新衣。當國王巡走在大街上,人們高呼“世上最華麗的衣裳!”有人聲稱他們研究過其布料。有人評論衣服設計有那些巧妙。而這一切,都只是要掩蓋他們的不安全感——免得他們被看成是無能或愚昧的。
同樣,很多人宣稱羅馬書多麽的重要,是他們的人生明燈。他們說已經研讀過,并在其中看到了自己的信仰。神學院老師們也說羅馬書是他們的信仰基石。但他們用真正流暢的人類語言來讀懂羅馬書了嗎?他們花了功夫保證裏面的語言已經不被歪曲了嗎?以致所理解的思路流暢了嗎?
好吧,一切的問題都從1500年前開始......
現代的老闆讓員工們珍惜資源、政府讓人們納稅,靠的是精細的會計系統。在古代沒有會計系統,靠的乃是宗教行爲主義。
在古羅馬,他們曾用一些神明典故來規範人們的行爲。到了第五世紀,這神明典故的系統,被一個新宗教所取代。當時一位羅馬權貴--奧古斯丁--把原來以希臘文化為背景的基督教重新處境化,把它轉變成一個新的拉丁式基督教。
爲了讓她有效的成爲羅馬帝國的行爲規範,很多聖經中的詞語被冠以新的定義,這些新定義代代相傳,並寫進了後世的聖經希臘文詞典裏。今天,這些詞典仍然影響著拉丁教會的很多更正派支流。
例如約翰福音三章16節:
神愛世人, 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 叫一切信祂的, 不至滅亡, 反得永生。
這裏有兩個關鍵詞被改變過定義——滅亡和永生。
在約翰福音三章的上文,耶穌回答尼哥底母的提問,而内容延續了約翰第一章開宗明義的重點:基督是獨一的上帝啓示者。
約翰福音三章裏耶穌對尼哥底母說:
12 我對你們說地上的事,你們尚且不信,若說天上的事,如何能信呢? 13 除了從天降下仍舊在天的人子,沒有人升過天。 14 摩西在曠野怎樣舉蛇,人子也必照樣被舉起來, 15 叫一切信祂的都得“永生”。
這裏的人子是當時對基督的稱謂(按以諾書)。約翰在這裏再次强調基督是上帝的唯一啓示者。而這位帶來上帝真相的基督,正要藉著祂本人在肉身上對上帝真面目的顯露,來開闢一個嶄新的時代,即是基督的國。福音書之所以是記錄福音,這個福音正是指基督君王的降臨,并且藉著在祂身上的啓示,開闢了一個新的時代。
這裏耶穌提到了遠古的以色列人因在曠野裏懷疑上帝的信實而被蛇咬死,而那些看到摩西的銅蛇者卻得以存活。那些相信接受這位耶穌就是那位來臨的君王基督,接受祂所啓示的新時代者,將不會像那些在曠野荒廢人生的以色列人。這裏被改變定義的“滅亡”,在新約聖經的其它地方,只要是無法改成“滅亡”的,均正常的被翻譯成“變為無用”。
那些相信耶穌的教導就是基督的啓示的那些人,他們會像進入迦南的以色列人一樣,進入一個充滿基督所啓示的,充滿上帝真實屬性的新國度裏,得著那個基督國度的人生。這裏被改變定義的“永生”,原來是指一個長久的盛世、和活在其中的人生。
那位被舉起的人子,在祂身上展現的真相,要成爲世人的分水嶺,正如摩西向以色列人舉起的那條銅蛇。那些看到人子被舉起而認識上帝真面目的人,不再被他們對上帝的誤解所害。
我們來看看約翰福音三章16節未被拉丁化的意思是:
神愛世人, 甚至將 (唯一能啓示祂的) 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 (耶穌是啓示者基督) 的,不至荒廢 (如同在曠野),反得 (基督) 時代的人生 (如同進入迦南)。
============
羅馬書的第一段對答1:18 - 5:11
——神人關係的救贖
============
保羅在羅馬書用了不少希臘的寫作技巧、並用了希臘人的經濟生活日常用語,來向希臘人和羅馬人表述了和四本福音書裏一模一樣的信息。就是那位基督所帶來的對上帝的啓示,讓人們知道上帝對人類的真實評判,從而讓人們認清上帝的仁義,回歸與上帝的關係。
但是那個需要行爲規範的羅馬帝國,卻把保羅的詞匯拉丁化,把保羅的信息改變成與四本福音書截然不同的一種行爲主義,以致它成了一個截然不同的“福音”。
羅馬書的第一段應答式陳述是1:18 - 5:11,保羅假設一位猶太教拉比向自己質問、并要推倒福音的可信性。
1:18-32 是那位拉比的開場白,他認為那些行為***的外邦人是上帝所厭惡的,是上帝所放棄的。這樣的開場白,透露了這位質問者的身份,因爲這是當時典型的猶太教拉比對外邦人的刻板看法。
從2:1保羅開始反駁說,難道你就一點不***,你自己豈非也通不過這種道德審判嗎。
羅馬書二章1節裏保羅的開場白,讓我們想起了耶穌對法利賽人的指責。
2:1 你這論斷人的,無論你是誰,也無可推諉。你在什麼事上論斷人,就在什麼事上定自己的罪,因你這論斷人的,自己所行卻和別人一樣。
第一段對答裏保羅帶出了人類與上帝修復關係的理由,并非人類的何德何能,而是因爲上帝的仁義本性。
保羅描述這種基於上帝仁義的神人關係,他所用的是希臘人的日常經濟詞匯。在那個不是基於貨幣,而是基於人際關係的社會裏,與恩主的關係是生活的必須;而對恩主仁義的信任,是維繫關係的有效態度。
保羅用希臘人的語言,重申了福音書裏耶穌用比寓來啓示的那位慈愛天父。祂差遣獨生子來尋找失喪的羊;父親對小兒子的愛不是基於小兒子的行爲,而是因爲父親的慈愛本質。
而人要維繫這神人關係的唯一途徑,是接受耶穌所啓示的天父真面目,認清並信任天父的仁義本質——好比祂是一位仁義的恩主,總會恰當的對待祂下面的受恩者。
拉丁教會爲了把羅馬書的内容行爲主義化,改變了一些詞語的定義,比如“稱義”好像是上帝對人類行爲或道德的滿意。實際上它在希臘人的日常用語中是指:恩主對受恩者在關係上感到滿意、或關係上做得對。就如那位接納小兒子的父親,父親對父子關係的滿意,是基於父親的仁義,而不是基於兒子的行爲。
又比如“恩典”一詞好像是氣功師的氣那樣,可以傳來傳去,先傳給拉丁教會的教皇,又讓拉丁教會分發給信衆。實際上“恩典”是希臘恩主們主動建立關係的善意。就如耶穌所描述的天父那樣,祂與人的關係,完全是基於祂單方面的善意,那是基督身上所啓示的上帝本性。
在第五章1-11節,保羅用一段頌贊詞來總結第一段的對答:
......因為所賜給我們的聖靈將神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裡...... 8唯有基督在我們還做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我們既藉著我主耶穌基督得與神和好,也就藉著他以神為樂。
五章第8節裏保羅似乎在重申,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死,是祂以上帝獨生子的身份彰顯了上帝的本性,這個彰顯的結果就是:“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
(關於“罪人”的定義、和十字架的宣示作用,我將在下面保羅的第二段對答中加以説明。)
============
羅馬書的第二段對答5:12 - 8:8
——思想與行爲的救贖
============
羅馬書的5:12 - 8:8,是第二段應答式陳述。
那位猶太教拉比繼續質問保羅,既然神人關係是基於上帝的本性,不是基於人類的行爲,那麽人類是否可以任意妄爲,上帝不管他們嗎?
羅馬書六章1節
這樣,怎麼說呢?我們可以仍在罪中,叫恩典顯多嗎?
保羅在五章12-20節陳述人類行爲的任意妄爲,它的源頭,乃是以亞當犯罪為代表的自作聰明。亞當選擇了自己判斷善惡的人生觀、而沒有等候上帝要給亞當的生命。在此希臘典故中Oedipus的自作聰明、與亞當的自作聰明,正是“罪”一字在這段裏的含義。亞當的自作聰明,他對上帝的判斷、他對人生的判斷、他對人際關係的判斷,招致以他為代表的人類在思維和行爲上的各種問題,如貪婪、爭競、嫉妒、欺詐、剝削、殺戮。
而拉丁教會的奧古斯丁,則把“罪”描述爲一種根源于道德的問題,並發明了“原罪”的概念。他宣稱人的原罪來自亞當夏娃的交配,並由各人父母的交配而傳下。他把羅馬帝國所需要的行爲主義表達得淋漓盡致。
在第六章,保羅提到猶大和敘利亞地區的水禮風俗,那是一個走進水裏,又從水裏走出來的一個儀式。這種風俗代表一個人結束一個人生階段,走到另一個階段;或者結束一種人生觀,走到另一種人生觀。他用水禮的景象,比喻在基督的死和復活上,人們與基督認同。讓舊有的人生觀死去,認同基督在十字架上所表露的上帝對世界的看法。保羅的表達方式是希臘人的概念類比,而福音書裏的説法則是,
“我是用水給你們施洗,叫你們改變心思”、
“神的國來了,改變你的心思”、
“門徒就出去,傳道叫人改變心思”、
“背起你的十字架來跟從我”。
按當時水禮的風俗,它通常有兩種象徵意義——重生與婚姻。約翰記載了它重生的含義,對一種思維的了結、和在另一種思維裏的新生。而在羅馬書第七章裏,保羅暫停了與拉比的對答,轉身向外邦信徒解釋:水禮的含義又好像婚禮一樣,也可以用希臘人的婚禮來理解它。
第六章的水禮景象,給第七章的概念擬人法,埋下了伏筆。保羅所鋪墊的敘述,把人類思維與行爲的救贖方法,推演為一種法則,即向一種思維死,而向另一種思維活;在福音書裏耶穌稱爲“改變心思”。可惜拉丁教會的奧古斯丁把“改變心思”的意思改變成“爲你所犯的罪懺悔”。
在第七章,保羅用了希臘夫子們常用的概念擬人法。他把人的中性思考擬人為“我先生”,而這位“我先生”在比較不同的概念,這些概念又被擬人為故事的其他角色。這裏的角色有“律法先生”和“罪先生”。故事中的“罪”,趁著“我”與“律法”周旋之際,把“我”殺了。被殺的“我”無法擺脫“罪”,他最終慘叫:“誰能救我?”。
保羅用這個生動的故事,結合第六章的“死”和“復活”,最後帶出了兩個問題的關鍵:“罪的律”和“聖靈的律”。可惜我們這個翻譯很不達意。抛開宗教遺留的神秘詞語,罪的律,是亞當自作聰明的、自我判斷的那個世界觀、那個人生觀、那個上帝觀,是基於人類大腦纍積的經驗和認知。保羅和約翰的説法是“屬肉體的”,或者是“地上的”、“黑暗的”。它更爲達意的翻譯應該是“罪的思維”。
第七章裏那個“我先生”所哀求的救贖方法,就是“聖靈的律”,應該翻譯成“聖靈的思維”。
羅馬書的第一段對答是討論人可以安心於上帝的善意,不用擔心上帝對人類心存隔閡,或者説那是讓人類“心靈安康”的救贖。那麽現在第二段對答的結論,則可以説是解決人類“思維觀念”的救贖。而保羅認爲靠這個“思維觀念”的救贖,才能真正解決人類的行爲問題。
再一次,保羅又在重複四本福音書裏的教導了,“聖靈的思維”,正是福音書裏所教導的:屬靈與屬肉體的對比、從天上來與從地上來的對比、光明與黑暗的對比。“神國來了,改變你的心思”,向從地上來的死、向從天上來的活。
保羅似乎沒有解釋何爲“聖靈的思維”,不過四本福音書已經解釋得很詳細。一切人所想象的對於上帝的看法、對於世界的看法、和對於人際關係的看法,都不是來自上帝的,都是來自人的肉體的。在基督降臨之前,這個世界不存在來自上帝的觀點。當基督降臨時,地球上第一次出現了可以向人類表達的上帝的真實觀點,那是表現在耶穌肉身的言行上。用人能理解的方式表達上帝觀點的,只有基督。而和基督一樣瞭解父神心意的則只有聖靈。但聖靈讓人想起上帝的觀點時,也只能用人能夠理解的方式,那個唯一的表達方式就是耶穌的言行。
哥林多前書第二章11節:
除了在人裡頭的靈,誰知道人的事?像這樣,除了神的靈,也沒有人知道神的事。
“聖靈的思維”——應該説這是約翰福音裏説得很清楚的,就是從天上來的,屬聖靈的,那個賜給人的天上的糧,就是基督藉著祂的言行所帶給世界的生命之光。就是基督所啓示的,那個不是來自地上的,而是來自聖父、聖子、聖靈的思維。
那麽,這個“聖靈的思維”到底長什麽樣?爲什麽“聖靈的思維”可以把人們從“罪的思維”中拯救,把他們從黑暗中拯救呢?這個問題似乎超出了羅馬書的論述。我在一個關於馬可福音和三一神論的視頻裏有更詳細的解釋:【基督信仰核心:三位一體(上)】。這個視頻也解釋了馬可筆下十字架的意義,其與保羅在哥林多前書中所描述的十字架意義是一模一樣的。
一如既往,拉丁教會爲了讓老百姓循規蹈矩,她要製造恐懼,她是無所不用其極。第八章裏的“定罪”,意義被改變成“因表現不完美而被判下地獄”;實際上“定罪”的原意是日常的“被批評”、“被否定”。“義”的意義也被改變成“完美的道德水平”,實際上它的原意是日常的“事情做得對”。
“定罪”一詞在新約中總是用來形容人與人之間的否定。在哥林多後書三章裏,保羅形容猶太教對摩西律法的執行為“定罪的職事”。這個詞語是希臘人日常使用的人與人之間的否定或批判。這個詞語在羅馬書8:1-4中是最常被扭曲的,但那裏保羅要説明的是,猶太教拉比沒有資格來否定外邦信徒在神國的地位。正因爲基督教福音出於猶太教的背景,猶太教的拉比看來有權威去否定外邦信徒;而保羅的回答正是:不!
羅馬書八章1-4節
1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穌裡的就不定罪了。 2 因為賜生命聖靈的律在基督耶穌裡釋放了我,使我脫離罪和死的律了。 3 律法既因肉體軟弱,有所不能行的,神就差遣自己的兒子成為罪身的形狀,做了贖罪祭,在肉體中定了罪案, 4 使律法的義成就在我們這不隨從肉體、只隨從聖靈的人身上。
因著人在自己的思維裏,在那個黑暗裏,他是不可能找到一個在自己的思維以外的思維,可以把自己拯救出去的。再多的道理或律法,也無法幫助他們擺脫肉體自有的思維和觀念。他們是不可能悟出上帝的真實想法的,而且那也不是人類大腦能兼容的。
於是,上帝就差遣祂懷裏的獨生子,成爲人類肉體的大腦可以兼容的形狀——祂成了一位有人類大腦的人。在這個兼容的形狀裏,祂成了“救贖罪模樣”的“祭”。摩西的贖罪祭是一種彰顯,是一種表白,是一種宣示;它並不是拉丁教會所傳的那樣,它不是一種交易,它不是一種補償,它更不是一種懲罰。
當耶穌被擧起來的時候,祂所表現出來上帝的真實本質、上帝的真實想法,才能真正有效的把人們從肉體的思維裏解救出來。
基督既然在十字架上顯示了上帝的思維與人類肉體的思維截然不同,那就以上帝的權威把肉體的思維給“否定了”。當充滿上帝本質的基督被定在十字架上時,人們肉體思維裏對上帝一切光榮偉大的構想和誤解,就全然被否定了。人類思維所構想的價值觀、榮譽觀、階級觀,在這位可以被羞辱被虐殺的至高上帝面前,就頓然灰飛烟滅了。
羅馬書8章5-11節是第二段對答陳述的結論
5 因為隨從肉體的人,體貼(原文是思想)肉體的事;隨從聖靈的人,體貼(思想)聖靈的事。 6 體貼(思想)肉體的就是死,體貼(思想)聖靈的乃是生命、平安。 7 原來體貼(思想)肉體的就是與神為仇,因為不服神的律法,也是不能服; 8 而且屬肉體的人不能得神的喜歡。 9 如果神的靈住在你們心裡,你們就不屬肉體,乃屬聖靈了。人若沒有基督的靈,就不是屬基督的。 10 基督若在你們心裡,身體就因罪而死,心靈卻因義而活。 11 然而叫耶穌從死裡復活者的靈若住在你們心裡,那叫基督耶穌從死裡復活的,也必藉著住在你們心裡的聖靈,使你們必死的身體又活過來。
保羅的結論非常明瞭,我也不用多解釋了。只要你是順著保羅的思路走到他的結論,這也就非常明瞭了。這裏的“體貼”是錯誤的翻譯,原意是“思想”、“思維”。
============
福音對外邦信徒的意義
============
結束第二段的對答陳述後,在羅馬書8章9-39節裏,保羅把說話的對象從拉比轉為羅馬書的收信人——外邦信徒。向他們陳述如此的救贖,對他們有何等意義。
福音的本意,是讓人接受耶穌為啓示上帝心腸的基督,從而知道上帝是可親近的;並有聖靈幫助他們披戴基督的心思,讓他們從思維觀念,以至行爲樣式,越來越像基督,體現一個充滿上帝樣式的國度。
在8章31-36節,保羅總結說,我們該如何面對種種的質問呢,我們有如此的救恩,任何一位都無法駁倒它,任何的苦難或迫害也都無法推倒它。
在這一段的結尾,保羅同樣寫了一段頌贊詞:
8:37 然而,靠著愛我們的主,在這一切的事上已經得勝有餘了。 38 因為我深信:無論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權的,是有能的,是現在的事,是將來的事, 39 是高處的,是低處的,是別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們與神的愛隔絕;這愛是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裡的。
保羅再次强調,這一切之所以能實現,靠的就是在基督身上所啓示的上帝的屬性——愛!上帝愛的本質,是救贖的最可靠基石。
============
羅馬書剩餘的部分
============
在第九、第十、第十一章裏,保羅表達了他對自己的同胞們猶太人的憂心。他們就像那位和他辯論的假想的拉比一樣——執迷不悔。
最後在羅馬書十二章的道別裏,保羅不忘再重申救贖的主旨。
羅馬書十二章1-2節
12 所以弟兄們,我以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做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侍奉乃是理所當然的。 2 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
這裏再次顯示保羅的救贖觀,正正就是四本福音書裏的救贖觀:神的國到了,你們要改變心思。
最後我用Thomas Aquinas的一首詩做結束:
天使口糧,成了人們口糧。
如此天糧,破滅地上想象。
何等景象,一切權力所仗,卻是卑微下人模樣。
《完》
第1页/共1页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