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派基督徒论坛 Fishcafe.org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信仰对话
登录

找回我的密码

最新主题
» 田哞新作:羅馬書4000字
由 林歌 周日 一月 16, 2022 8:45 pm

» 有关“归正神学”中不合圣经真理之处的辩论(一)
由 sunyangwudi 周五 十二月 08, 2017 8:35 pm

» 无奖圣经问答:matrix
由 林歌 周四 八月 25, 2016 8:44 am

» 远离基督教、做个正常人
由 timmy 周三 六月 22, 2016 1:05 pm

» 与宗教人士对话的短信记录
由 Nathanael 周二 六月 21, 2016 11:04 am

» 一层层包装的玩意
由 schleifer 周一 六月 20, 2016 2:30 pm

» 《基督教.皇帝新衣》
由 timmy 周日 六月 19, 2016 4:08 pm

» 自称是上帝呼召的传道人会有“无情型人格障碍”吗?
由 timmy 周日 六月 19, 2016 4:04 pm

» 真正的属灵
由 timmy 周日 六月 19, 2016 4:03 pm

» 按各种标准来评价人?
由 timmy 周日 六月 19, 2016 4:01 pm

» 称杀手为弟兄,可以吗?
由 timmy 周日 六月 19, 2016 4:00 pm

» 没想到世上竟然有好看的中文节目
由 timmy 周日 六月 19, 2016 3:54 pm

» 家庭教会——病得挺重,伤得不轻
由 Nathanael 周二 一月 26, 2016 12:41 pm

» Casual Chat on redemption, repentance, conversion,
由 timmy 周三 十二月 02, 2015 1:11 pm

» 视频:中国教师"扬威"英国:人民就是这样炼成的
由 timmy 周日 九月 06, 2015 1:45 am

» 上帝要基督徒受磨炼?并要基督徒敬拜他?
由 林歌 周三 八月 12, 2015 9:58 pm

» 祈祷的再思
由 talithakoum 周五 七月 17, 2015 3:41 am

» 残害心灵的师道观念
由 黄河边人 周四 七月 02, 2015 10:33 pm

» 一亿美金与一首绝命诗
由 林歌 周二 六月 30, 2015 8:59 pm

» 基督教的核心教义:上帝是耶稣基督的样式
由 timmy 周二 六月 30, 2015 6:39 am


香港教授批“圣经辅导”

向下

香港教授批“圣经辅导” Empty 香港教授批“圣经辅导”

帖子 由 timmy 周三 十一月 16, 2011 1:32 am

香港教授批“圣经辅导”

在今天的教会里,却存在着不少的天国红.卫.兵
林与张为了巩固他们的理据,坚持他们的误解,竟然窜改引文
指出他们认识的缺乏、思想模式的错误、理据的混淆、以及对引文的扭曲


~陈天祥博士 2009-8-10 《不要误导读者──回应林慈信与张逸萍》
来源:时代讲场 http://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54953&Pid=6&Version=0&Cid=150&Charset=big5_hkscs
作者网址:http://psy-religion.com
鱼咖啡 fishcafe.3322.org 转载经作者同意

早前跟朋友谈起,有些华人教会,排斥心理学,比较庇厘亚人呼声更甚;他们攻击整体的心理学,视为邪恶。我的朋友却不相信我,他说在现代的世界里,哪里会有这么迂腐、落伍和极端的人士呢?我要感谢林与张 (1140期) 的“澄清”,他们的文章及其所引用的文献,清楚证明在教会内仍有一股很大的反智、反科学的势力。他们也否定其他学科如哲学及文艺。盼望更多的有识之士,如余与黄 (1043期) 及邹 (1044期)等,从哲学、文学、科学、心理治疗、神学…等专业角度作回应,以至那些林与张的跟随者/同行者,能明白这些思想的错谬。由于林与张对心理学实在有太多误解,对陈与罗 (1130, 1131期) 的文章又有许多曲解,需澄清的实在很多。在这一篇里,本人只能根据他们在首段对心理学科学本质的抨击,指出他们认识的缺乏、思想模式的错误、理据的混淆、以及对引文的扭曲。至于其他的评论,如前设的原理、加尔文的普通启示等等,留待日后有时间再写。

认识的缺乏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看他们如何理解科学。他们在文章里说:「心理学不能算是真正的科学,或作伪科学。在一般大学中,心理学是被列为行为科学或社会科学,而不是自然科学。」言下之意,就是自然科学才是真正的科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却不算。这是一个非常落伍的说法,也是物质主义者 (materialist) 及还原论者 (reductionist) 的论调。衍生理论 (Emergent Theory) 显示基本物质可以产生新的存在,其现象是基本物质不能解释的 (Brown, 2002)。人的意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不能等同脑细胞的激活,正如一首歌不等同许多的音符一样。科学就是通过逻辑手段与实验方法,探讨事物的规律,得出经过验证而有系统的知识。把这方法用于不同范畴,就形成不同的科学。当然,若把科学定义为不受时空影响的定律,只限于人类范围的心理知识,当然就不可能是科学,只有物理学及数学才算。我想没有人会接受这么狭窄的定义吧!

心理学的科学认许,始于它的成立与实验的紧密关系。我们知道,亚里士多德的时候,已经谈论心理观念。只是当冯特于1879年建造第一所实验室,专用来研究心理的课题,心理学才正式被命名。其次,心理学的科学本质可由它的实验模式知悉,这模式叫假设-推理模式,和其他的自然科学并无分别 (这一点已在1130期交代过)。第三,心理学的每一个研究成果,都会被其他心理学者评论,所作的实验会被重复,若有错误,成果会被质疑、修改或否定。这种自我监察及修正的机制,与自然科学没有分别。心理学一般被分类为社会科学,然而人也算是自然的产品,所有的心理规律也会跟自然规律接轨。北京大学就把心理学编到科学院里。生态心理学 (ecological psychology) 更宣称,人对环境的知觉,是由一些心理-物理 (psychophysical) 定律支配着,人也在定律的引导下,在自然环境中走动 (Kugler & Turvey, 1987)。菲斯特 (Feist, 2006) 更强调,科学院的课程需要加入心理学,一些独特的科学观念与方法,惟有心理学才能提供。

心理学也是一门独特的科学,与其他学科不同。其一,研究的对象就是与研究者相同的人,严格的控制有一定的困难。其二,研究的主题,除了行为以外,还有人的内心;而内心是隐藏的,不能直接观察 (Fodor, 1982)。其三,课题繁多,由生物心理至社会心理都有。这些课题都有不同的方法来研究。由于以上独特的原因,心理学没有一个共通的研究范式 (paradigm),内里有着许多分歧,有些锐意寻求科学定理,有些则强调行为的解释 (hermeneutical)(Wetherick, 1979),因此争论性非常之高。在争论中,心理学者会用苛刻的字句,甚至攻击对方的科学性。然而,他们在评论中就可以揭发彼此的弱点,心理学就可以不断在自我审查中更正。心理学家从不说自己的理论是真理,一个好的心理学理论不是永恆的,而是能引起很多人的兴趣,多方面来做实验,找出它不正确的地方,加以修正。那些自圆其说,不能被证伪的理论,其实对心理学的成长是完全没有帮助的。

心理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分开科学与专业两部份。而专业则以临床心理学家为最大多数。究竟临床心理学家所用的方法,有没有科学的基础呢?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临床心理诊治的需求非常大,于是美国心理学协会就委任了石高 (Shakow) 担任一个委员会的主席,设计训练临床心理学的课程,提供给其他机构开办,并确定标准。于1949年的心理学会 ( Boulder Conference),讨论发展专业心理学。他们主张临床心理学的训练课程,要有同样比重的研究及实践 (Peterson, 2007)。一直以来,正统的临床心理学的课程均以此为目标,训练出一些有科学家质素的从业者 (scientist-practitioner)。他们有良好的理论基础,能够从研究报告中分辨那一种疗法有治疗的依据。然而,这个理想并不容易达成。他们不断发表文章讨论行内的缺欠,及追寻怎样利用教育去解决这类问题 (Melchert, 2007)。其他的从业者,如教育心理学家、辅导心理学家等也有相同的倾向。然而,由于心理治疗可以是一门赚钱的生意,所以有人发展一些没有心理学基础的治疗方法,也有人盗用了别人不同的方法而没有一个自己贯彻的理论,他们都涌入心理治疗这个范畴里要分一杯羹。这正是正统心理治疗界要解决的问题 (Lilienfeld, Lyn & Lohr, 2000)。

如果有不明白心理学的人,把心理科学独特之处指为非科学,岂不是头脑太简单了吗?

思想模式的错误
明白了心理科学的发展和运作后,我们就容易看清某些人的谬误。让我们看一看他们引用的心理学的自我批评。由于余与黄 (1943期) 已作了部份回应,本人现只回应林与张第一部份的两个引文。他们的理解是否正确,引文是否真确无误呢?

第一个引文是「到目前为止,心理学很显然并不是一门科学。」註明是出自张 (1998) 的小册,翻译自安克伯、韦尔登合著的书。据小册的资料,引文是出自心理学家科克(Koch)的七册巨著〈心理学:科学研究〉对心理学的抨击。找科克来抨击心理学的科学性有其聪明的地方,科克是以批评心理学出名的。所以在他过身的时候,讣文里说「他的离去,心理学痛失了一位最尖刻的评论家,一个最抱怀疑,却具最后盼望的先知」(Leary, Kessel, & Bevan, 1998, p. 316)。究其原因,他的文笔锋利,又有胆识,在大学时候已创立自己的期刊。他最早爱好的是文学,只是在大学修读哲学时醉心于逻辑实证主义(logical positivism),为了要找一个学科来推广他对逻辑实证主义的应用,他就转读了心理学。由于他对文学及人文思想的爱好,他后来要用心理学来研究艺术与人性,如艺术灵感与对事物的价值观 (value property)。这些比较宏观及抽象的课题,数据难以按实证主义来量化,因此在原则与方法论上,在众多可能性中,他选择/发展了比较属于描述性质的。对于当时披上了实证主义,要找出科学定律的心理学,他就不断给以抨击。因此我们可以说,他的批评不但是心理学的自我批评,也是他对自己过去醉心于逻辑实证主义的自我批评。

这种自我批评,正如上面所说的,是科学的本质。这些评论,在心理学里多得很;它们当然不是真理,只是寻索真理的动力。林与张的态度,却好像是找到了一节圣经金句,一个永恆真理,能把心理学置诸死地。这种彼此不一致而多互相批评的情况,就算在教会,当我们对着镜子观看,在模糊不清的时候,若要进步,也是需要的。有些人缺乏这种反省观念,无怪乎看天主教比较一致,比较好,而看基督教则像一盘散沙。

批评是心理科学发展过程所必须的,明白此点,最好看一看其他的心理学家对这位评论家的看法。于2001年,美国心理学协会会刊〈美国心理学家〉向科克致敬,刊登了一系列从不同的角度对他的评论。写得非常好的,有以「从哲学看科克」为题的一篇。现把它的摘要译下 (Robinson, 2001, p. 420):

「科克的传奇不单是对心理学最优势的观点作有力的批评,其实,他的具先见与指导性的想法,把某些思想的习惯与被确立的探索模式掳走了,心理学才不会无止境地呆滞不前。更重要的,科克对自己以前所委身并热衷的研究方法作出批判性的评估,这是任何「科学化」的心理学值得借镜的。科克通过自我批评,揭示了科学家为了要在认可的方式内进行实验,而把实际事物修剪与简化,它的源头与代价是什么。再者,就是这些自我批评,科克作了一个榜样,示范科学的最优良的特点:正直与无私的明断。」

林与张 (1140期) 试图用心理科学里最优良的科学特点引证心理学不是科学。只有那些不懂科学的人才会闹出这样的笑话。

混淆理据
同时,也因他们不懂心理学,引用了张 (1998) 翻译小册错误的资料。论到科克的事件,小册内说:「心理学和心理治疗是否一门连贯的科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美国心理学协会请了科克主持了一次研究,并由国家科学基金资助」 (p. 17)。下一页继续说:「然后将这样广博的研究发表在一共七册的〈心理学:科学研究〉。科克研究过结果之后,结论是「到目前为止,我想心理学很显然不是一门连贯的科学」」(p. 18)。这段记载,错误百出,混淆视听。首先,这不是一个研究,而是回顾心理学在各领域科学的成就,由各不同领域的领导者撰稿,科克只是主编。其次,这个回顾基本与「心理学和心理治疗是否连贯」没有多大关系。第三,这回顾集应译作〈心理学:一门科学的一次研习〉,全书就是围绕着心理学的进度,检讨科学般的解释能力,能从什么途径获得。这也是文集筹划指导委会的主席Wolfle 在第一册序所发表的意思。第四,全套只有六册,计划要出的第七册没有出版,可见引用这套书的人根本未看过这套书。第五,最重要的,科克并没有作出这样的一个结论。他在第一册写了引言,及在第三册内写了第一阶段研习的结语。为了要弄清楚科克是否讲了类似的话,我把第一册的引言及第三册结语中的结论都看过。正如我所料,根本找不到类似的话。找到的,在引言里科克说,科学是包罗万有的综合研究,任何的研习都会有偏差,人们只能在辽濶领域不规则的矩阵中抽出少数的项目来分析。这引伸到他领导的研习也有限制,这也解释了为何他选「一门科学的一次研习」作题目。他也说科学就像人的两方面:行动 (做实验) 与反省 (质疑),若懒于质疑,科学就被搁置;说明他对心理学狂热地批评的原因。在第三册结语中的结论,中心点是说早期要建立像物理学般的心理科学,现在看来并不符合实际,研究的实际活动与基本原理有很大差异,心理学需要重建一个与本身课题切合的科学。由此可见,科克不是否定心理学的科学本质,他是认为心理学太想效法物理学,太过自然科学化,以致受一些对本身不适切的规条所限制,影响心理科学本身的发展。他们所说的引文,根本不存在。

当我继续跟进小册的错误时,就发现张 (1998) 原著作者安克伯与韦尔登是引用M波敢与D波敢的书 〈Psychological way〉(Bobgan & Bobgan, 1979)。两位波敢引用了一本学术地位很低的期刊〈Psychology Today〉内科克的一篇文章的两段话。第一段是介绍作者,说明科克曾领导心理学协会的研习,并写了一套七册的著作 (见上文)。随即就引述该文的结论,指心理学良莠不齐,且又不断推陈出新,不是一门连贯的科学。其实这正是上文所说的心理学特点,并无新意。不过,两位波敢的写法混乱,这个1969年文章的结论,就好像是从59-63年的巨著出来的。安克伯等及张都不求甚解,把它们当作一篇,以为引文原是出于〈心理学:一门科学的一次研习〉。像他们这样弄错的,在网上可找到几十篇,都是那些护教人士,受着波敢或其引发的文章所影响,以至混淆事实。由此可见,这五位护教人士,无论他们本身有没有受过心理学的训练,都有份制造含糊或错误的讯息,合作泡制出科克的故事,且越传越离谱。其实,在基督教护教的书籍里,对于心理学,有许多歪曲的描述,或错误的理解,却在书籍中彼此引用,以讹传讹,把虚构变成了事实一般。也有德高望重的牧者来为他们写书评,他们也没有受过多少心理学的训练,不知底里,把这些胡说八道的书奉为降魔宝剑。张的小册,有刘院长指它对教神学及会众都大有帮助,在未世份外重要。明白心理学的人不禁窃笑,基督徒心理学者也不禁为教会悲嘆。
那些要藉批评心理学来护教的人,或者要替反对心理学的书写序的人,最好先持开放的态度,不选择性地只看负面的资料,较多方面地学习心理学,否则会变成瞎子带领瞎子,盲目胡说。

诚信有问题
更令我感到愤慨的,就是林与张为了巩固他们的理据,坚持他们的误解,竟然窜改引文。在张的小册里,科克的结论是「到目前为止,我想心理学很显然不是一门连贯的科学」。似乎他们引这本身已值得商榷的句子,认为未必能钉死「心理学不是科学」,索性就把它改了,变成「到目前为止,心理学很显然并不是一门科学。」他们是常常写作的人,一定知道引文必须要与引用的文献一样,并且要写清楚页数,使读者可以翻查。这个错误与上文的不同,上文的可说是认知与技术的错误,因为不知道如何考证安克伯、韦尔登的真确性,推广错误的认识。而这个则是诚信问题,随便制作或修改引文。试想他们的文章出版之后,其他的人会引用他们的引文,好像是科克经过一番研究后,已证明心理学不是科学,于是制造了一个会困扰许多基督徒的假事实。

第二段的引文是「但他们同意,这行业目前的情形,并不乐观。」应当是出自Gaudiano的文章。当Gaudiano (2003) 撰文的时候,他仍是一位临床心理学的博士生。他所写的是书评,介绍 Lilienfeld, Lynn. and Lohr (2000) 的〈临床心理学的科学和伪科学〉。林与张在简述书的内容时已显示出选择性偏差。不错,书内指出在临床心理治疗,病人很多时会接受一些没有科学依据的疗法,究其原因,一方面市面上充斥了不少这类疗法,都是不依据心理学理论发展出来的。这就是书所指的伪科学,除了余与黄指出的「思考场域疗法」(thought field therapy)以外,还有能量治疗法、重生治疗法、情绪释放技巧、触摸与呼吸、NLP、前世治疗法、甚至有外星人俘虏治疗法…等等。其次,就是心理治疗师并没有接受足够的科学训练,按上文的科学家──从业者的模式,未能达标。因此治疗师不能分辨那一疗法有科学的依据。因此书中用了大部份的篇幅,指出在评估时经常使用的测试,及在治疗时常用的疗法,哪一种是合科学的而哪一种不是。第三,有些没有经过临床心理学训练的传媒主持,盲目宣传不合科学的疗法。这书的作者们的用意就是要帮助心理学的发展,杜绝那些害群之马。我要读者特别注意的,是他们的引文。我读过Gaudiano的文章数次,在49页找到了他们引用的一句:”Even though they concur that the state of affairs within the field at times can look rather grim, they assert that this is not an intractable problem and suggest education as a possible remedy.” 其他没有一句更似引文的了。译出来是「虽然他们同意这行业有时的状况颇为可怕,他们却主张这并非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并提议用教育作为一个可能性的治疗」。他们把「虽然」变成「但」,又把句子尾部删除,扭曲成「但他们同意这行业目前的情形并不乐观」。他们连续地欺骗读者,其诚信居然坏到这一地步!

林与张也喜欢上与下的二分法,凡事若不是从上面神而来的就是从下面魔鬼而来。如此歪曲事实,揑造引文,是从上面或下面而来的呢?这样还能算是事奉神吗?

讨论
我想,林与张的文章清楚显示四个教训:
(一) 林与张的文章显明腓1:7的道理。一个思想混乱 (或许与践踏哲学有关),又不明白自己的限制 (或许与否定心理学有关),在缺乏知识和各种见识之下,即使对神有热心,也不能分别是非,因此不能作诚实无过的人。

(二)从内文可见,攻击心理学的理据,许多都是虚假不真实的;即使所说属实,也是因为个别心理学家的爱好与主张。只可惜林与张的指控,不但看不见其出处,有些更看不见其理据。例如什么「心理学教人追讨祖宗三代怎样伤害自己」,「容格交鬼是一个公开的祕密」等等,不知他们是从那里道听途说得来的街边心理学。我有理由相信,只要他们讲清楚所持见解的理据,并写明引用文章的出处,有识之士及本人一定可以指出他们的错误,指出所引用文章的错误,或指明是个别人士的偏好/偏差。

(三)正如余与黄 (1043期) 指出,林与张断章取义,混淆事实,迷惑读者。在我的分析里,由于他们本身有很大的限制,就是缺乏学术知识与错误思想模式,加上好用不正确的手法,就是混淆理据及窜改引文,其结果就是误导读者。因此,如果读者再阅读他们的文章,要作智慧或通达的人 (箴14:15),洞悉他们的错误。如感困惑,可以找本人,一定乐意拨时间与你一同排难解纷。

(四)正如当余与黄读罢林与张的文章后,心中震惊不已。林与张似乎为自己制造了一种脱离现实,难以置信的属灵观。这十分像胡 (2008) 所指的 「灵」觉失调」。 可是他们却深信不疑自己的属灵观,动不动就像登上了讲台,宣判不同意见是从下而来、邪灵教导、或亵渎神圣。

不过,有些地方,本人可能与林与张的意见相近。我会劝喻信徒不要接受旁门左道,没有心理学理论支持的诊疗法。我也同意,在结合心理学与信仰的工作,若只寻找心理学和圣经相同的地方,那么,光读圣经也没有多大损失。我也同意,找出如何使用心理学于神的工作,更为重要。并且圣经给了我们所有生活上所需要的基本原则;不过,如何能在今天我们的生活中实践,圣经不可能详尽说明,心理学就可能有用了。不然,圣经的原则就只能拿来谈论与高举,却不能改变信徒的性情。这些日后有机会再详细交代。

如果时间可以倒流,我会寄一封信给科克,寄到1950年他所任教的公爵大学对他说:「虽说你的批评可唤醒心理科学的研究,但你不应以物理学的定律作为批评成果的准则,而且你的批评也带有你个人的偏好,要用心理学研究文艺及人文的课题。对于心态开放的心理学家,你苛刻的批评或许不会产生负面作用,但有不少基督徒误用了你的批评,攻击心理学,以至众多信徒得不到心理学的好处。你知道吗,他们有人还窜改你的话,加深信徒对心理学的误解。请你收歛一下你肆无忌惮的批评,使这些攻击、窜改与误解不致发生。你一定会反驳说,既然那些基督徒不理会自己的好处,坚决要走进自己的圈套,怎么就把责任推到你的身上呢。不过,我仍要恳请你为了众多基督徒的好处,收歛你的批评,不然,我只好尽我的力量,减低科克负面的效应。」

参考文献
Bobgan, M., & Bobgan, D. (1979). The psychological way. Minneapolis, MN: Bethany Fellowship.
Brown, W. (2002). Nonreductive physicalism: Finding resonance between theology and neuroscience.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45, 1812-1821.
张逸萍 (1998). 自尊、心理学与康復运动的真相。香港:天道书楼。
Feist, G. J. (2006). Why the studies of science need a psychology of science.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10, 183-187.
Fodor, J. F. (1982). Methodological solipsism considered as a research strategy in cognitive psychology. In J. Haugeland, (Ed.). Mind design: Philosophy, psycholog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ambridge, MA: MIT Press.
Gaudiano, B. A. (2003). The disease of pseudoscience and the hope for a cure. The Skeptical Inquirer. 27, 48-49.
Koch, S. (Ed.). (1959). Psychology: A study of a science. Formulations of the person and the social context. New York:McGraw-Hill.
Kugler, P. & Turvey, M. (1987). Information, natural law, and the self-assembly of rhythmic movement. Hillsdale, HJ: Lawrence Erlbaum.
Leary, D., Kessel, K., & Bevan, W. (1998). Sigmund Koch (1917-1996). American Psychologist, 53, 316-317.
Lilienfeld, S. O., Lynn, S. J., & Lohr, J. M. (Eds.). ( 2000). Science and pseudoscience in clinical psychology. New York: Guilford.Melchert, T. P. (2007). Strengthening the scientific foundations of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Time for the next steps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 38, 34–43.
Peterson, C. A. (2007). A Historical Look at Psychology and the Scientist-Practitioner Model. The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50, 758-765.
Robinson, D. N. (2001). Sigmund Koch—Philosophically speak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56, 420-424.
Wetherick, N. E. (1979). The foundation of psychology. In N. Bolton, (Ed.), Philosophical problems in psychology. New York: Methuen.
胡志伟 (2008).「灵」觉失调。时代论坛, 1085期,三思臺。

后记
在国内文革的时代,那些少不更事的红.卫.兵,盲目地反右、反资本、反旧文化。他们批斗那些知识份子,以他们为国家的公敌,透过这些批斗活动,把自己确认为爱 党爱国份子,为他们伟大的领袖表现出无限的忠诚。你们都知道,他们干的是恶事,他们的知识贫乏,去批斗那些知识份子,一下子就把自己放在这些知识份子之 上。据说文革的红.卫.兵,因资源短缺,在疾病中去世的不少。他们虽然多有牺牲,我想他们在批斗中产生那份优越感就可以补偿了。而他们所批斗的,无论是知识份 子,或是经商的,或是宗教人士,都是中国社会所需要的。因着那份优越感,在无意之中他们破坏了中国,还以为自己是爱国份子。国内的红.卫.兵已成过去,可惜的是在今天的教会里,却存在着不少的天国红.卫.兵。
《完》


由timmy于周四 四月 26, 2012 4:32 pm进行了最后一次编辑,总共编辑了3次
timmy
timmy
已验证的老门徒
已验证的老门徒

帖子数 : 2517
注册日期 : 09-07-13

http://www.tudou.com/home/fish-cafe

返回页首 向下

香港教授批“圣经辅导” Empty 回复: 香港教授批“圣经辅导”

帖子 由 timmy 周三 十一月 16, 2011 2:35 am

黄国栋 回应:

张逸萍女士自称是「毕业于三一神学」的「博士」,但是查阅网上的资料,她「毕业」于「美国印地安纳州的三一神学院(Trinity College of the Bible Theological Seminary)」,而不是华人教会熟悉的芝加哥三一神学院(Trinity Evangelical Divinity School)。而这间印地安纳州的三一神学院,却是一间不被认可,学位不被美国政府承认的学校!

「学位」本身是最属世的资格,歷史上它是从回教世界传入欧洲的事物,和圣经没有任何关系。张女士一方面否定「属世」知识 ,一方面却使用一个不被承认的学位,到底代表什么呢?
timmy
timmy
已验证的老门徒
已验证的老门徒

帖子数 : 2517
注册日期 : 09-07-13

http://www.tudou.com/home/fish-cafe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