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最新主题
» 田哞新作:羅馬書4000字由 林歌 周日 一月 16, 2022 8:45 pm
» 有关“归正神学”中不合圣经真理之处的辩论(一)
由 sunyangwudi 周五 十二月 08, 2017 8:35 pm
» 无奖圣经问答:matrix
由 林歌 周四 八月 25, 2016 8:44 am
» 远离基督教、做个正常人
由 timmy 周三 六月 22, 2016 1:05 pm
» 与宗教人士对话的短信记录
由 Nathanael 周二 六月 21, 2016 11:04 am
» 一层层包装的玩意
由 schleifer 周一 六月 20, 2016 2:30 pm
» 《基督教.皇帝新衣》
由 timmy 周日 六月 19, 2016 4:08 pm
» 自称是上帝呼召的传道人会有“无情型人格障碍”吗?
由 timmy 周日 六月 19, 2016 4:04 pm
» 真正的属灵
由 timmy 周日 六月 19, 2016 4:03 pm
» 按各种标准来评价人?
由 timmy 周日 六月 19, 2016 4:01 pm
» 称杀手为弟兄,可以吗?
由 timmy 周日 六月 19, 2016 4:00 pm
» 没想到世上竟然有好看的中文节目
由 timmy 周日 六月 19, 2016 3:54 pm
» 家庭教会——病得挺重,伤得不轻
由 Nathanael 周二 一月 26, 2016 12:41 pm
» Casual Chat on redemption, repentance, conversion,
由 timmy 周三 十二月 02, 2015 1:11 pm
» 视频:中国教师"扬威"英国:人民就是这样炼成的
由 timmy 周日 九月 06, 2015 1:45 am
» 上帝要基督徒受磨炼?并要基督徒敬拜他?
由 林歌 周三 八月 12, 2015 9:58 pm
» 祈祷的再思
由 talithakoum 周五 七月 17, 2015 3:41 am
» 残害心灵的师道观念
由 黄河边人 周四 七月 02, 2015 10:33 pm
» 一亿美金与一首绝命诗
由 林歌 周二 六月 30, 2015 8:59 pm
» 基督教的核心教义:上帝是耶稣基督的样式
由 timmy 周二 六月 30, 2015 6:39 am
[转载]思想比较:华德福和蒙氏
第1页/共1页
[转载]思想比较:华德福和蒙氏
[转载]思想比较:华德福和蒙氏
原文地址:思想比较:华德福和蒙氏
作者:吴蓓 转自中国儿童现代教育网
这篇文章涉及到华德福和蒙台梭利教育哲学方面的一些对比,是基于我30年的教师生涯(华德福学校和公立学校),基于我个人在蒙台梭利学校的观察,以及和蒙台梭利老师一起参加的学习班。
首先我想强调即使在同一个教育哲学体系内,由于老师个人风格和理解的不同,班级和班级之间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我主要讨论形成对比的一些领域。在这两种教育哲学中,都对儿童充满着极大的尊重和崇敬,我把关注点放在这几个方面:游戏和想象、社会性发展、玩具、结构和秩序。
华德福哲学把游戏(Play 也可翻译为玩)看作是幼儿的学习过程和激发想象力的过程,游戏富有生机,是老师作用于孩子的一个完整部分,老师还把讲故事和想象力溶入课程中。
蒙台梭利哲学认为,年幼的孩子还不能清楚地区分现实与想象,涉及到想象的活动应该推迟到孩子在现实中打稳了基础之后。在蒙台梭利班孩子的任务和活动是具有现实性的。蒙台梭利说儿童玩玩具的乐趣是一种错误(It is a mistake for children to amuse themselves with toys),如果没有与大小、数字相联系的智力兴趣,孩子不会真正长久的对玩具感兴趣。
华德福教育中,我们觉得玩具能帮助孩子重新感受从现实中来的体验,这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越是简朴的玩具,越具有开放性,教育作用越大,因为它越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在华德福幼儿园里,有许多从桦树干上锯下的圆木头,有海边的贝壳,有用于服装或盖房子的长条丝绸或棉布,特别是柔软的布娃娃,脸上点缀着最简单的特征,为她们在游戏中的扮演角色留下丰富的想象。
蒙台梭利教育中,幼儿通过操作来学习阅读和算术。每一种操作材料供有步骤的使用,最终达到一个特定的学习概念,如不能想象为城堡围墙的数棒。蒙台梭利教室是一个开放的教室,有许多孩子可以从事准备好的活动,大部分活动,孩子以自己的速度独自进行,每一位孩子在一块小毛毯上做着与别人不同的事。只有当孩子提出要求,才能得到老师的帮助。在不干扰别的孩子学习的情况下,社会交往才能发生,如老师帮助孩子去学习一项新的任务,或等着另一位孩子完成手中的学习用具。
华德福哲学强调孩子逐渐学习怎样成为一名社会中的人。孩子在社交方面的成长和我们做的任何其它事一样重要,教师要帮助孩子发展良好的社会行为,通过一起做活动,唱歌或游戏培养集体意识,在分歧中帮助孩子学会让步、合作。
蒙台梭利教室里,孩子可以随心所欲走动,一天的活动不分学习、休息或游戏,孩子分为几个混合年龄组,3至6岁、6至9岁,9至12岁,各为一组,孩子们自由选择他们的活动,以个人化的方式进行。在蒙台梭利教育中,保护儿童的选择是一个重要原则。而对艺术不太强调,艺术和音乐活动取决于教师的能力和兴趣。
相比之下,华德福教育认为孩子是在节奏中茁壮成长,如大自然中的日夜交替、四季轮回。有时候大家在一起作为一个群体参加活动,有时候和小朋友一起玩,或一个人自己玩。有做手工、画画、做面包的时候,有扮演一个故事,做手指游戏,或者看木偶剧的时候。在孩子们的游戏和活动中,老师观察孩子的特点,设计出能让不同个性的孩子相互平衡、和谐互助的集体活动。
老师围绕四季的变化开展节日活动,来自大自然的力量结合到艺术活动中,利用故事、唱歌、儿童诗等激发孩子的兴趣和想象力。
在孩子的世界里他渴望节奏和秩序,华德福和蒙台梭利都认识到这点,但赋予的解释不同,两者都认为物质环境需要一种潜在的秩序,以便孩子能有安全感。蒙台梭利教育强调在现实的基础上,让孩子摆脱想象。华德福教育则利用自然的材料,如石头、贝壳、木块、手工制作的玩具、小精灵、简朴的娃娃、木头雕刻的动物等,加强孩子的想象世界。
皮尔斯(Joseph Chilton Pearce)在《奇妙的儿童》一书中写道:
“用想象的素材填满概念的缺口,忽视所有的差异,这是孩子游戏的本质。重要的原则是:表面上是游戏,实质上是学习(The child’s mind plays on the basic conceptual brain set without altering it.)。 游戏的现实,就像成人的现实,既不是世界、也不是心智头脑(mind-brain),而是加上心智头脑的世界(It is the world plus mind-brain.),孩子的智力开始作用于自己与世界的想象转化(The child’s intelligence becomes invested in his imagined transformation of self and world.)。这方面极其引人入胜,他的意识沉浸在想象中,现实成了游戏,对孩子而言,时间总是现在,地点总是这里,行动的总是我,他还没有能力具备成人关于想象和真实世界的观念。他只知道一个世界,他所置身的游戏就是真实的世界,他不是在生活中做游戏,游戏就是生活。”
皮亚杰(Jean Piaget)表示:
“对孩子来说,游戏不是和现实对立。在这两种情况中,相信(belief)都是武断的,没有什么逻辑理由。孩子把自己玩的游戏看作现实,就像他把现实看作愿意和成人一起玩的游戏,我们必须承认孩子的游戏构成了一个自治的现实,而孩子对“真正”的现实理解,他的真实感低于我们成人。”
蒙台梭利把孩子的大脑看作像海绵一样可以吸收知识和经验。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挑战智力的任务,结果你就得到一个受过教育的孩子。
在华德福教育中没有唯智力的推动。我们活跃和丰富孩子健康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孩子自身拥有这种能力。当孩子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阶段,他的潜能就像一朵花的花瓣渐渐开放。
在华德福幼儿园,我们不追求早熟的“学习之花”,这种“花”也许被许多人赏识。我们宁可舍弃这种快速的满足,而关注孩子最大的利益,保护他的童年,我们期待孩子们将来成长为健康完整的人。
不同的声音:
1、游戏和想象
1) “年幼的孩子还不能清楚地区分现实与想象,涉及到想象的活动应该推迟到孩子在现实中打稳了基础之后。”“蒙台梭利说儿童玩玩具的乐趣是一种错误(It is a mistake for children to amuse themselves with toys)”也许蒙氏是这样认为的,但是在我所阅读到的蒙氏著作中,并没有这样的观点。
在蒙氏的著作中,她反对的只是“没有正常发展的想像力”,是缺乏工作(有智力目的的活动)对象时,被符号图像所吸引的“神游”现象,处于这种现象中的儿童坐立不安、而且会很快的厌倦和破坏玩具。
因此,蒙氏反对的是a.非集体活动的,而是给予玩具、凭空对这些玩具产生想像的游戏;b.没有智力目的的活动;c.不是一切的童话阅读,而是不给孩子工作,只给童话故事的阅读。
2) 如果没有与大小、数字相联系的智力兴趣,孩子不会真正长久的对玩具感兴趣。”
大小数字并不是蒙氏教具的全部,蒙氏教具还包括生活(例如后来在早教中被应用广泛的二指抓、倒、舀等)、地理、生物、感官诸多部分。说出以上这些话的人,显然忽视了这一及其明显的事实。
孩子对教具更有兴趣还是对玩具更有兴趣?这并不是蒙氏自己说了算的,而是来自于她对孩子的长期观察。在贫民区开设的儿童之家里,孩子一开始就本能地选择教具而不是玩具;有很多玩具的富裕家庭的孩子一开始两个月会选择玩具,但两个月以后也都选择了教具,并开始进入专心致志的专注状态。
2、社会性发展
1) 吴蓓老师对于蒙特梭利教育的社会性发展方面的思考忽略了一个显然的事实:儿童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在进行蒙氏操作的,也就是说儿童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处于互相独立的处境中的。
在蒙特梭利教育中,孩子可以自由选择工作的时间,除了工作时间以外,孩子们还有很多的时间可以发生社会性交往。例如吃饭的时间、例如户外活动的时间、例如到别的班级串门、到处溜达的时间。事实上,孩子有充分地和他人接触的机会,也有充分地和他人产生摩擦的机会。
不同于华德福,蒙特梭利孩子的社会性交往不是在游戏中得到发展巩固,而是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刻中进行的。从教师的和蔼和宽容中,孩子也学会了和蔼宽容。如蒙特梭利本人所说,蒙氏孩子关心他人的品质“尤其显现在同学犯错误的时候,他们不仅不会责怪他,反倒会以同情的态度安慰他说我们刚来的时候也是这样。”
七十年代美国辛辛那提州立大学曾经对接受蒙特梭利教学法的孩子做过长达六年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在社会性交往方面“特梭利班级的儿童比起其他三组的儿童,要更加外向、健谈、风度好……在与他人相处时表现得也比较自在。”
2)在蒙台梭利教育中,保护儿童的选择是一个重要原则。而对艺术不太强调,艺术和音乐活动取决于教师的能力和兴趣。这句话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它是在和强调集体活动、强调音乐美术教育、强调在差异中合作的华德福教育时提出来的,这样听起来就有点不是什么滋味了。
蒙特梭利对儿童选择的保护,是建立在她对儿童敏感期的发现上的。如果我们真正地尊重、敬仰儿童生命,信任儿童自己的选择,就会发现儿童生命是由一个接一个的敏感期组成的。在敏感期中儿童只会对一种东西充满热情,会将全部的热情投入其中,蒙氏认为这种不经干涉的生命现象,是生命生长的本能,儿童指引着自身地成长建设,这种指引是神性的,因此不能遭受破坏。
如果我们认为蒙特梭利的敏感期只是她的胡乱编造,那么我们就可以否认敏感期的神性,可以肆意破坏它,让生命按照我们的安排生长;相反,如果我们相信蒙特梭利的观察并不是胡言乱语,而是切切实实的存在,那么我们又有什么理由用我们的判断(步调一致的集体活动)去代替这种神性的安排呢?而且事实证明,听任儿童自己的选择并不会造成孩子的自私和不合作,相反蒙氏的孩子有很好的社会交往能力(见第1小点)。
还有就是关于音乐和美术。蒙氏并不是刻意否认音乐美术,而是顺应儿童的敏感期。当儿童处于音乐美术的敏感期时,儿童就会获得这方面的支持。蒙特梭利本人的著作中
原文地址:思想比较:华德福和蒙氏
作者:吴蓓 转自中国儿童现代教育网
这篇文章涉及到华德福和蒙台梭利教育哲学方面的一些对比,是基于我30年的教师生涯(华德福学校和公立学校),基于我个人在蒙台梭利学校的观察,以及和蒙台梭利老师一起参加的学习班。
首先我想强调即使在同一个教育哲学体系内,由于老师个人风格和理解的不同,班级和班级之间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我主要讨论形成对比的一些领域。在这两种教育哲学中,都对儿童充满着极大的尊重和崇敬,我把关注点放在这几个方面:游戏和想象、社会性发展、玩具、结构和秩序。
华德福哲学把游戏(Play 也可翻译为玩)看作是幼儿的学习过程和激发想象力的过程,游戏富有生机,是老师作用于孩子的一个完整部分,老师还把讲故事和想象力溶入课程中。
蒙台梭利哲学认为,年幼的孩子还不能清楚地区分现实与想象,涉及到想象的活动应该推迟到孩子在现实中打稳了基础之后。在蒙台梭利班孩子的任务和活动是具有现实性的。蒙台梭利说儿童玩玩具的乐趣是一种错误(It is a mistake for children to amuse themselves with toys),如果没有与大小、数字相联系的智力兴趣,孩子不会真正长久的对玩具感兴趣。
华德福教育中,我们觉得玩具能帮助孩子重新感受从现实中来的体验,这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越是简朴的玩具,越具有开放性,教育作用越大,因为它越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在华德福幼儿园里,有许多从桦树干上锯下的圆木头,有海边的贝壳,有用于服装或盖房子的长条丝绸或棉布,特别是柔软的布娃娃,脸上点缀着最简单的特征,为她们在游戏中的扮演角色留下丰富的想象。
蒙台梭利教育中,幼儿通过操作来学习阅读和算术。每一种操作材料供有步骤的使用,最终达到一个特定的学习概念,如不能想象为城堡围墙的数棒。蒙台梭利教室是一个开放的教室,有许多孩子可以从事准备好的活动,大部分活动,孩子以自己的速度独自进行,每一位孩子在一块小毛毯上做着与别人不同的事。只有当孩子提出要求,才能得到老师的帮助。在不干扰别的孩子学习的情况下,社会交往才能发生,如老师帮助孩子去学习一项新的任务,或等着另一位孩子完成手中的学习用具。
华德福哲学强调孩子逐渐学习怎样成为一名社会中的人。孩子在社交方面的成长和我们做的任何其它事一样重要,教师要帮助孩子发展良好的社会行为,通过一起做活动,唱歌或游戏培养集体意识,在分歧中帮助孩子学会让步、合作。
蒙台梭利教室里,孩子可以随心所欲走动,一天的活动不分学习、休息或游戏,孩子分为几个混合年龄组,3至6岁、6至9岁,9至12岁,各为一组,孩子们自由选择他们的活动,以个人化的方式进行。在蒙台梭利教育中,保护儿童的选择是一个重要原则。而对艺术不太强调,艺术和音乐活动取决于教师的能力和兴趣。
相比之下,华德福教育认为孩子是在节奏中茁壮成长,如大自然中的日夜交替、四季轮回。有时候大家在一起作为一个群体参加活动,有时候和小朋友一起玩,或一个人自己玩。有做手工、画画、做面包的时候,有扮演一个故事,做手指游戏,或者看木偶剧的时候。在孩子们的游戏和活动中,老师观察孩子的特点,设计出能让不同个性的孩子相互平衡、和谐互助的集体活动。
老师围绕四季的变化开展节日活动,来自大自然的力量结合到艺术活动中,利用故事、唱歌、儿童诗等激发孩子的兴趣和想象力。
在孩子的世界里他渴望节奏和秩序,华德福和蒙台梭利都认识到这点,但赋予的解释不同,两者都认为物质环境需要一种潜在的秩序,以便孩子能有安全感。蒙台梭利教育强调在现实的基础上,让孩子摆脱想象。华德福教育则利用自然的材料,如石头、贝壳、木块、手工制作的玩具、小精灵、简朴的娃娃、木头雕刻的动物等,加强孩子的想象世界。
皮尔斯(Joseph Chilton Pearce)在《奇妙的儿童》一书中写道:
“用想象的素材填满概念的缺口,忽视所有的差异,这是孩子游戏的本质。重要的原则是:表面上是游戏,实质上是学习(The child’s mind plays on the basic conceptual brain set without altering it.)。 游戏的现实,就像成人的现实,既不是世界、也不是心智头脑(mind-brain),而是加上心智头脑的世界(It is the world plus mind-brain.),孩子的智力开始作用于自己与世界的想象转化(The child’s intelligence becomes invested in his imagined transformation of self and world.)。这方面极其引人入胜,他的意识沉浸在想象中,现实成了游戏,对孩子而言,时间总是现在,地点总是这里,行动的总是我,他还没有能力具备成人关于想象和真实世界的观念。他只知道一个世界,他所置身的游戏就是真实的世界,他不是在生活中做游戏,游戏就是生活。”
皮亚杰(Jean Piaget)表示:
“对孩子来说,游戏不是和现实对立。在这两种情况中,相信(belief)都是武断的,没有什么逻辑理由。孩子把自己玩的游戏看作现实,就像他把现实看作愿意和成人一起玩的游戏,我们必须承认孩子的游戏构成了一个自治的现实,而孩子对“真正”的现实理解,他的真实感低于我们成人。”
蒙台梭利把孩子的大脑看作像海绵一样可以吸收知识和经验。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挑战智力的任务,结果你就得到一个受过教育的孩子。
在华德福教育中没有唯智力的推动。我们活跃和丰富孩子健康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孩子自身拥有这种能力。当孩子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阶段,他的潜能就像一朵花的花瓣渐渐开放。
在华德福幼儿园,我们不追求早熟的“学习之花”,这种“花”也许被许多人赏识。我们宁可舍弃这种快速的满足,而关注孩子最大的利益,保护他的童年,我们期待孩子们将来成长为健康完整的人。
不同的声音:
1、游戏和想象
1) “年幼的孩子还不能清楚地区分现实与想象,涉及到想象的活动应该推迟到孩子在现实中打稳了基础之后。”“蒙台梭利说儿童玩玩具的乐趣是一种错误(It is a mistake for children to amuse themselves with toys)”也许蒙氏是这样认为的,但是在我所阅读到的蒙氏著作中,并没有这样的观点。
在蒙氏的著作中,她反对的只是“没有正常发展的想像力”,是缺乏工作(有智力目的的活动)对象时,被符号图像所吸引的“神游”现象,处于这种现象中的儿童坐立不安、而且会很快的厌倦和破坏玩具。
因此,蒙氏反对的是a.非集体活动的,而是给予玩具、凭空对这些玩具产生想像的游戏;b.没有智力目的的活动;c.不是一切的童话阅读,而是不给孩子工作,只给童话故事的阅读。
2) 如果没有与大小、数字相联系的智力兴趣,孩子不会真正长久的对玩具感兴趣。”
大小数字并不是蒙氏教具的全部,蒙氏教具还包括生活(例如后来在早教中被应用广泛的二指抓、倒、舀等)、地理、生物、感官诸多部分。说出以上这些话的人,显然忽视了这一及其明显的事实。
孩子对教具更有兴趣还是对玩具更有兴趣?这并不是蒙氏自己说了算的,而是来自于她对孩子的长期观察。在贫民区开设的儿童之家里,孩子一开始就本能地选择教具而不是玩具;有很多玩具的富裕家庭的孩子一开始两个月会选择玩具,但两个月以后也都选择了教具,并开始进入专心致志的专注状态。
2、社会性发展
1) 吴蓓老师对于蒙特梭利教育的社会性发展方面的思考忽略了一个显然的事实:儿童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在进行蒙氏操作的,也就是说儿童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处于互相独立的处境中的。
在蒙特梭利教育中,孩子可以自由选择工作的时间,除了工作时间以外,孩子们还有很多的时间可以发生社会性交往。例如吃饭的时间、例如户外活动的时间、例如到别的班级串门、到处溜达的时间。事实上,孩子有充分地和他人接触的机会,也有充分地和他人产生摩擦的机会。
不同于华德福,蒙特梭利孩子的社会性交往不是在游戏中得到发展巩固,而是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刻中进行的。从教师的和蔼和宽容中,孩子也学会了和蔼宽容。如蒙特梭利本人所说,蒙氏孩子关心他人的品质“尤其显现在同学犯错误的时候,他们不仅不会责怪他,反倒会以同情的态度安慰他说我们刚来的时候也是这样。”
七十年代美国辛辛那提州立大学曾经对接受蒙特梭利教学法的孩子做过长达六年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在社会性交往方面“特梭利班级的儿童比起其他三组的儿童,要更加外向、健谈、风度好……在与他人相处时表现得也比较自在。”
2)在蒙台梭利教育中,保护儿童的选择是一个重要原则。而对艺术不太强调,艺术和音乐活动取决于教师的能力和兴趣。这句话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它是在和强调集体活动、强调音乐美术教育、强调在差异中合作的华德福教育时提出来的,这样听起来就有点不是什么滋味了。
蒙特梭利对儿童选择的保护,是建立在她对儿童敏感期的发现上的。如果我们真正地尊重、敬仰儿童生命,信任儿童自己的选择,就会发现儿童生命是由一个接一个的敏感期组成的。在敏感期中儿童只会对一种东西充满热情,会将全部的热情投入其中,蒙氏认为这种不经干涉的生命现象,是生命生长的本能,儿童指引着自身地成长建设,这种指引是神性的,因此不能遭受破坏。
如果我们认为蒙特梭利的敏感期只是她的胡乱编造,那么我们就可以否认敏感期的神性,可以肆意破坏它,让生命按照我们的安排生长;相反,如果我们相信蒙特梭利的观察并不是胡言乱语,而是切切实实的存在,那么我们又有什么理由用我们的判断(步调一致的集体活动)去代替这种神性的安排呢?而且事实证明,听任儿童自己的选择并不会造成孩子的自私和不合作,相反蒙氏的孩子有很好的社会交往能力(见第1小点)。
还有就是关于音乐和美术。蒙氏并不是刻意否认音乐美术,而是顺应儿童的敏感期。当儿童处于音乐美术的敏感期时,儿童就会获得这方面的支持。蒙特梭利本人的著作中
第1页/共1页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